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
今年能夠繼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我將繼續為加快構建國家先進測量體系鼓與呼。
過去5年,我緊盯市場監管的重大科技需求,圍繞計量、標準、質量等進行科學普及,認真履職盡責,全方位參與了全國政協組織的各種會議、各項活動。針對計量量子化變革、國家測量體系、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國際標準化等領域的問題,我作為第一提案人,組織開展了調研和研究,共牽頭組織提出9項提案。我還作為共同提案人參與了質量管理、檢驗檢測、探月工程等方面多個調研提案活動,共同提案16項。
我的提案都來自長期扎實的研究和調研。2018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以基本物理常數重新定義國際計量單位SI的決議。要知道,計量是測量的科學及應用。測得出,才能造得出;測得準,才能造得精。計量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極大地提高了測量精度,擴大了測量范圍。20世紀60年代,時間單位“秒”率先從“天文時”躍升到“原子時”,測量精度提高了數千萬倍,由此催生了萬億規模的衛星導航產業。
我深知,新定義徹底改變了人類測量活動采用實物基準的歷史,開啟了以量子基準為核心的現代“先進測量”時代,集多參量、高精度、自校準于一體的芯片級綜合測量和實時測量均將成為可能,一大批顛覆性測量技術有望實現,這將為現代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國際社會也普遍認為SI的全面重新定義,是“改寫教科書的巨大變革”,更是“自法國大革命以來測量科學最偉大的革命”。美國、歐盟等均已搶先布局。但彼時國內對國際計量單位制重新定義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尚未給予高度重視,圍繞國家先進測量體系的系統性布局尚顯不足,相關計量基礎技術和設施還相對薄弱,核心關鍵技術也未獲全面突破。
在充分調研、多次專題研討和座談后,我建議加快構建以量子計量基準為核心、扁平化量值溯源為特征的“國家先進測量體系”。同時,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專項支持基于全新SI定義的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不依賴于實物標準的量值溯源新方法等計量測試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實現儀器儀表顛覆性創新發展,以盡快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與國際等效的新型計量標準和其他技術標準,全面支撐“國家先進測量體系”。
令我欣慰的是,提案得到相關專家的認同,并被相關主管部門采納,促成了科技部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專項支持相關研究。
同樣地,2022年我提出《關于高度重視先進碳計量技術研發應用和國際標準制定的提案》,指出沒有準確的數據,就沒有發言權,要摸清碳排放底數,支撐科學決策和國際談判。我認為間接核算方法是基于能源消耗統計、碳排放因子參數等綜合因素,推算得出碳排放數據,是一種計算數據,存在不完整、不準確、不一致和不可比的問題。提案提出了加大支持先進碳計量技術研發應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建議,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如今,建立直接測量和間接核算相結合的碳排放統計監測核算體系正逐步成為共識。
我一直認為,政協委員就應該發揮優勢、走訪調研、建言獻策。未來5年,我將繼續關注先進測量技術的高水平自立自強、重大技術標準的產業化發展、雙碳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等重要議題,持續為國家計量測量體系建設“代言”。